三七根部入藥,其性溫,味辛,具有顯著的化瘀、消腫定痛功效,有“金不換”、“南國神草”之美譽。那么三七怎樣栽培呢?今天就來介紹一下三七的栽培技術。
三七的形態(tài)特征
三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30-60厘米。主根肉質(zhì),多呈短圓錐形。根莖短粗,俗稱“羊腸頭”。地上莖直立,光滑無毛,單生,不分枝,有縱條紋。掌狀復葉3-6片輪生莖頂,具長柄;小葉3-7片,長橢圓形至倒卵形,長5-15厘米,邊緣具細鋸齒,兩面脈上有剛毛。傘形花序單生于莖頂,花多數(shù),兩性,初開時黃綠色,盛開時白色;花萼、花冠各為5枚。漿果腎形,成熟時鮮紅色,內(nèi)有白色種子1一3粒,多為2粒,扁球形;ㄆ7-9月,果期9--11月。
三七的生長習性
三七屬喜陰植物。喜冬暖夏涼的環(huán)境,畏嚴寒酷熱;喜潮濕但怕積水,土壤含水量以22%-40%為宜。夏季氣溫不超過35℃,冬季氣溫不低于零下5℃,均能生長,生長適宜溫度18-25℃。三七對土壤要求不嚴,適應范圍廣,但以土壤疏松、排水良好的砂壤上為好。凡過黏、過砂以及低洼易積水的地段不宜種植。忌連作,土壤酸堿度4.5-8。
一年生三七只有1枚掌狀復葉;二年生有2-3枚掌狀復葉,每校由5-7片小葉構成,開始抽薹開花;三、四年生三七一般生3-5枚掌狀復葉,每枚多數(shù)由7片小葉構成,少數(shù)多達9片小葉。五年以上的三七,復葉數(shù)可達6枚。各年生掌狀復葉的多少受生長發(fā)育條件影響,營養(yǎng)充足,發(fā)育條件適宜,掌狀復葉數(shù)多。
各年生三七,在產(chǎn)區(qū)是2-3月出苗,出苗期10-15天。三七出苗后便進入展葉期,展葉初期莖葉生長較快,通常15-20天株高就能達到正常株高的2/3,其后莖葉生長緩慢,隨著萌發(fā)出苗一次性長出,一旦形成的芽胞成長出的莖葉受損傷,地上就無苗。
三七對光敏感,喜斜射、散射、漫射光照,忌強光。一般透光度以30%為宜。光照過弱,植株徒長,葉片柔軟,主根增長緩慢,容易得;光照過強,植株矮小,葉片容易灼傷。
三七種子具后熟性,保存在濕潤條件下,才能完成生理后熟而發(fā)芽。種子發(fā)芽適溫為20℃左右。種子在自然條件下的壽命為15天左右,種子一經(jīng)干燥就喪失生命力,因此,宜隨采隨播,或?qū)臃e處理。
三七的栽培技術
1.選地、整地宜選坡度在5-15度的排水良好的緩坡地,富含有機質(zhì)的腐殖質(zhì)或砂壤上。農(nóng)田地前作以玉米、花生或豆類為宜,切忌茄科作前作。地塊選好,要休閑一至半年,多次翻耕,深15-20厘米,促使土壤風化。有條件的地方,可在翻地前鋪草燒土或每畝施石灰100千克,作土壤。一次翻地每畝施腐熟的廄肥5000千克,餅肥50千克,整平耕細,作畦,畦向南,畦寬1.2-1.5米,畦間距50-150厘米,畦長依地形而定,畦高30一40厘米,畦周用竹竿或木棍攔擋,以防畦土流坍,畦面呈瓦背形。
2.繁殖方法用種子繁殖。
(1)選種及種子處理每年10-l1月,選3-4年生植株所結的飽滿成熟變紅果實,摘下,放入竹篩,搓去果皮,洗凈,晾干表面水分。用65%代森鋅400倍液,或50%托布津1000倍液浸種10分鐘處理。三七種子干燥后易喪失生命力,因此,應隨采隨播或采用層積處理保存。
(2)播種用工具劃印行,以行株距6厘米×5厘米進行點播,然后均勻撒一層混合肥(以腐熟農(nóng)家肥或與其它肥料混合),畦面蓋一層稻草,以保持畦面濕潤和抑制雜草生長,每畝用種7萬一10萬粒,折合果實10-12千克。
如播種澆水后采取覆蓋銀灰色地膜的方法,可起到明顯的增產(chǎn)和良好的保水節(jié)肥等效果。
(3)苗期管理和移栽天氣干旱時,應經(jīng)常澆水,雨后及時排去積水,定期除草。苗期追肥一般以磷肥為主,通常追施3次,次在3月份苗出齊后進行,后2次分別在5月、7月進行。苗期天棚透光度要根據(jù)不同季節(jié)的光照度變化加以調(diào)節(jié)。三七育苗一年后移栽,一般在12月至翌年1月移栽。要求邊起苗、邊選苗、邊移栽。起根時,嚴防損傷根條和芽胞。選苗時要剔除病、傷、弱苗,并分級栽培。三七苗根據(jù)根的大小和重量分三級:千條根重2千克以上的為一級;千條根重l.5-2千克的為二級;1.5千克以下的為三級。移栽行株距:一、二級為18厘米×15-18厘米;三級的為15厘米×15厘米。種苗在栽前要進行。多用300倍代森鋅浸蘸根部,浸蘸后立即撈出晾干并及時栽種。
3.田間管理
(1)除草和培土三七為淺根植物,根系多分布于15厘米的地表層,因此不宜中耕,以免傷及根系。幼苗出土后,畦面雜草應及時除去,在除草的同時,如發(fā)現(xiàn)根莖及根部露出地面時應進行培土。
(2)淋水、排水在干旱季節(jié),要經(jīng)常淋水保持畦面濕潤,淋水時應噴灑,不能潑淋,否則造成植株倒伏。在雨季,特別是大雨過后,要及時除去積水,防止根腐病及其它病害發(fā)生。
(3)搭棚與調(diào)節(jié)透光度三七喜陰,人工栽培需搭棚遮蔭,棚高1.5-1.8米,棚四周搭設邊棚。棚料就地取材,一般用木材或水泥預制行條作棚柱,棚頂拉鐵絲作橫梁,再用竹子編織成方格,鋪設棚頂蓋。棚透光多少,對三七生長發(fā)育有密切影響。透光過少,植株細弱,容易發(fā)生病蟲害,而且開花結果少;透光過足葉片變黃,易出現(xiàn)早期凋萎現(xiàn)象。一般應掌握“前稀、中密、后稀”的原則,即春季透光度為60%-70%,夏季透光度稍小,為45%-50%,秋季氣溫轉(zhuǎn)涼,透光度逐漸擴大為50%一60%。
(4)追肥三七追肥要掌握“多次少量”的原則。一般幼苗萌動出土后,撒施2-3次草木灰,每畝用50-100千克,以促進幼苗生長健壯。4-5月施1次混合有機肥(廄肥、草木灰2∶1),每畝用2000千克,留種地塊加施過磷酸鈣15千克,以促進果實飽滿。冬季清園后,每畝再施混合肥2000-3000千克。
⑤打薹為防止養(yǎng)分的無謂消耗,集中供應地下根部生長,于7月出現(xiàn)花薹時,摘除全部花薹,可提高三七產(chǎn)量。打薹應選晴天進行。
4.病蟲害防治
(l)立枯病為害幼苗。2-4月開始發(fā)病,低溫陰雨天氣發(fā)病嚴重。
防治方法:
①結合整地用雜草進行燒土或每畝用1千克氯硝基苯作土壤處理;
②施用腐熟的農(nóng)家肥,增施磷鉀肥,以促使幼苗生長健壯,增強抗病力;
③嚴格進行種子處理;
④未出苗前用1∶1∶1倍波爾多液噴灑畦面,出苗后用苯并咪唑1000倍液噴灑,7-10天噴1次,連噴2-3次;
⑤發(fā)現(xiàn)病株及時拔除,并用石灰處理病穴,用50%托布津1000倍液噴灑,5-7天噴1次,連噴2-3次。
(2)疫病為害葉。5月開始發(fā)病,6-8月氣溫高,雨后天氣悶熱,暴風雨頻繁,天棚過密,園內(nèi)濕度大,發(fā)病較快而且嚴重。
防治方法:
①冬季清園后用2波美度①的石硫合劑噴灑畦面,消滅越冬病菌;
②發(fā)病前用1∶1∶200倍波爾多液,或65%代森鋅500倍液,或50%代森銨800倍液,每隔10天噴1次,連噴2-3次;
③發(fā)病后用50%甲基硫菌靈700-800倍液,每隔5-7天噴1次,連噴2-4次。
(3)蚜蟲為害莖葉,使葉片皺縮,植株矮小,影響生長。
防治方法:
用40%樂果乳油800-1500倍液噴殺。
(4)短須螨又稱紅蜘蛛。群集于葉背吸取汁液,使其變黃、枯萎、脫落。以6-10月危害嚴重;ūP和果實受害后造成萎縮、干癟。...[查看詳細]